公式微信に注目

ホットトピックス

DYNAMIC CENTER

“MOSS”VS“ChatGPT”,谁更胜一筹?

作者:智信禾

時間:2023-02-24

 2023年2月20日,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的邱锡鹏教授团队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并邀请公众参与内测。尽管服务器当晚即被挤爆,不过难能可贵的是,MOSS可执行对话生成、编程、事实问答等一系列任务,成功打通了让生成式语言模型理解人类意图并具有对话能力的全部技术路径。

MOSS来了

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的人不难知道“MOSS”是谁,它是电影中的“550W”超级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领航员空间站核心智能主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特点。由于翻转后的“550W”在字形上与“MOSS”相似,所以该机器人为自己取名为“MOSS”。
复旦团队在训练完成第一代模型的时候,正值《流浪地球2》热映,片中“MOSS”给团队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便使用这个名称指代该模型,以表示团队对最前沿AI模型的不懈追求。

 

(图源:微博截图)

相对于火爆全球的ChatGPT,MOSS的表现如何?我们将用同样的问题对两个系统做一个对比实验,根据回答的自然度、流畅度、是否能自主表达观点等角度来做一个参考:

“ChatGPT”VS“MOSS”

 

 

 

 

 

 

(图源:与ChatGPT和MOSS的对话截图)

对于ChatGPT和MOSS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看来,ChatGPT的回答更为自然,MOSS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机械”。

MOSS道阻且长

测试用户们对MOSS的评价褒贬不一,针对这些问题,复旦科研团队坦诚地指出,当前版本的MOSS表现不够稳定,有些回答存在事实差错或逻辑不顺。相比于中文回答,MOSS的英文回答水平更高。原因在于MOSS的模型基座学习了3000多亿个英文单词,而中文词汇只学了约300亿(互联网上中文网页干扰信息如广告很多,清洗难度很大)。

虽然与ChatGPT 相比,MOSS道阻且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可以预见的开启了新篇章。

 

(图源:MOSS官网截图)

结语

作为知识产权从业者,在感慨AI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不免担忧一些潜在问题。比如AI是否可以作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或者AI是否会成为知识产权的实际产出者;亦或者AI能否可能取代我的工作。

从现行法律来说,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即使是那些通过立法承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以获得著作权保护的国家,也是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或在生成过程中有实质性贡献的人认定为作者,因此,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AI本身不具有创作者身份,也不可能成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若是AI生成一个精美的故事,但不受著作权保护,那么该故事就会被其他人任意挪用,这会给版权领域带来极大的秩序混乱。同理,在技术研究中,若是通过AI可以得到更好的技术方案,那么将AI的产出成果冠以自己的姓名是否会在主观能动性上打击其他科研人员的科研信心?

除此以外,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衍生出许多AI取代人类的思潮,仅近两年就看了《月球陨落》、《流浪地球2》两部涉及该话题的电影。尽管电影叙事宏大科幻,但立意可见一斑。

在ChatGPT乃至MOSS出现的今天,我们还能图一乐呵。但在技术迭代空前绝后的当下,谁又能不担心自己会被取代?尽管目前而言AI与人类的较量犹如三体人面对地球人——毫无秘密可言,但《三体》中有句话始终让我振聋发聩:

“毁灭人类的,不是无知和弱小,而是傲慢”。

或许,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完善和进化自己,才是不被取代的唯一出路。